很多洗涤公司都不知道污垢形成的原因,因此对洗涤重油污的布草比较头疼, 这里
昆明布草洗涤介绍一些去污的方法,去污的原量,供大家参考,学习
之前说过,污垢的种类繁多,形成的原因也十分复杂,仅用水难以将污垢清除,即使增加外力搓揉也难以彻底清除。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衣物洗涤的三要素是水、洗涤剂和洗涤机械力,其中机械力过去用的是手、搓衣板或棍棒,现在用的是各式各样的工业洗衣机。衣物上沾附的皮脂类污垢单纯用水和机械力难以去除,还必须借助洗涤剂才能去除,此时洗涤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实验表明:洗涤的干净度与洗涤剂的浓度有明显的关系,洗涤剂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才具有洗涤能力。但是,用量太多也没有意义,只会造成浪费。
洗涤剂在洗涤过程中起“物理化学作用”,这种作用是洗衣机的功能或机械力无法取代的。这是因为洗涤剂中含有表面活性剂、助剂等多种成分,其中表面活性剂是洗涤剂的主要成分,被称作洗涤剂的活性物,其分子结构形同火柴棒,圆头的一端为亲水基团,顾名思义,是能与水结合,而长棒状的一端为亲油基团,易与油结合,因此,人们又称表面活性剂为“两亲分子”,
表面活性剂的这个特性在清除污垢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它既能与水结合又能与油结合,结合后存在于油和水的界面上,从而使两种不相溶的油相与水相混为一体,也可以使不相混的固相颗粒悬浮在水中,这种作用对于去除污垢起着决定性作用。
去污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至今在理论上还不能完善解释的现象,但它大致可以用下面的几个过程来叙述:
1)脏衣服浸泡在洗涤剂溶液中,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逐渐润湿被洗涤的织物纤维和污垢;
2)表面活性剂分子向织物纤维和污垢之间渗透并被吸附,使纤维与污垢的结合力变弱而松弛;
3)表面活性剂亲油的一端被污垢吸附而被包裹;
4)包裹的污垢借助搅拌机械力或手搓洗力脱离织物纤维被分散到洗涤剂溶液中。通过上述4个过程,就可以把油脂类污垢或其他用水难以直接洗去的污垢清洗干净。去污的作用过程见图3。
织物;污垢+洗涤剂 → 织物+污垢;洗涤剂
去污的作用过程
换言之,洗涤剂具体的去污作用在整个去污过程中大体有以下几点:
1)化学反应去污:据测定,衣服上的污垢含有15%~30%的游离脂肪酸,这些化合物与洗涤剂中的碱性物质发生作用,即转变成脂肪酸钠,脂肪酸钠不仅可以溶入水中而从衣服上除去,而且可以带走部分污垢。
2)卷离作用:脏衣服浸泡在洗涤剂溶液中,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能够逐渐向污垢和纤维之间渗透并按其基因的极性进行定向吸附。一方面使污垢与纤维之间的界面张力大幅度降低,结合开始松弛;另一方面污垢因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而承受一种挤压的力,加上水的浮力,污垢即与纤维脱离而进入洗涤液中。
3)乳化作用:油污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降低,油污分散在水中所需的功也减少,再辅以一定的机械力,油和水即可发生乳化作用,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有时油性污垢的去除不需要机械能也可以自行乳化。
4)增溶作用:洗涤剂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以后,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即可聚集在一起而形成胶束。胶束一般由20~100个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而成,有的胶束则含有几百个表面活性剂分子。这些分子在胶束中大多都是亲油基向内、亲水基向外,成为一个球形胶束,也有亲油基相对,一层一层叠起来的层状胶束。这种胶束结构能够把不溶于水的物质包容到胶束内部而使其随着胶束“溶解”到水中,而发生增溶作用。一般1mol表面活性剂能够增溶0.2~0.4mol的脂肪酸或甲苯之类的油状物。
增溶作用的强弱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有关,疏水基烃链长的分子比较强,含不饱和烃链的分子比较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一般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小,所以增溶性强。实践证明,复配的表面活性剂的增溶能力较单一的强。
加入无机电解质可使该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下降,增溶污垢的量增加,所以洗涤剂配方中一般都加有大量的无机盐。
5)分散作用: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能使固体粒子分散悬浮在水溶液中,成为稳定的胶体溶液,当表面活性剂对固体粒子的润湿力足以破坏固体微粒之间的内聚力时,固体颗粒将破裂成颗粒而悬浮于水溶液中。洗涤剂中的一些有机助剂(如羧甲基纤维素等)及无机助剂(如泡化碱和磷酸盐等)可以提高固体微粒悬浮液的稳定性。